您所在位置:首页 媒体中心 HR红宝书

昨天员工“怕考核”,今天变成“争绩效”,HR做对了什么?

日期:2025-06-24


很多员工都害怕绩效考核,为什么?因为他们总觉得,HR和公司设置条条框框,就是为了扣钱。


从HR管理实践来看,要让员工从“怕考核”转向“争绩效”,核心在于打破考核的“审判者”角色,将其转化为员工成长的“助推器”。这需要多个维度的系统发力,而非简单调整考核指标或奖励金额。


具体如何操作呢?善世集团给出了几点建议。


一、目标应成为共同蓝图,而非“上级指令”


许多员工恐惧考核,本质是对目标的不认同——觉得目标是领导拍脑袋定的,与自身价值无关。


HR需推动目标制定从“自上而下分解”转向“双向对齐”,例如:


  • 召开战略解码工作坊:组织管理层与骨干员工共同参与战略拆解会,用“业务价值链”工具将公司目标拆解到部门、岗位,让员工看清自己的工作如何影响整体结果。

    ——例如,销售岗位的目标不仅是“完成销售额”,更要关联客户满意度、市场渗透率等后台部门的协同指标。

  • 进行个性化目标协商:针对不同层级员工设计差异化目标模板。基层员工侧重具体动作(如“每月开发5个新客户”),中层管理者强调过程管理(如“团队人效提升10%”),高层聚焦战略贡献(如“开拓新区域市场”)。通过一对一沟通确认目标,避免“一刀切”引发抵触。

  • 关键点:员工参与感越强,目标的“心理所有权”越高,从“要我做”变为“我要做”。


二、过程支持,比结果惩罚更重要


员工的考核恐惧常源于“只问结果,不管过程”的粗放管理,在赋能员工更好完成目标的过程中,部门管理者的作用不可松懈。为此,HR应推动管理者从“裁判员”转型为“教练员”。


1
动态反馈:建立“周辅导+月复盘”的沟通节奏

步骤1:明确辅导频率与工具模板

  • 动作:根据岗位特性制定辅导节奏(如销售岗“每周1次、每次30分钟”,项目岗“双周1次”),设计标准化辅导工具包(含数据看板、问题分析清单、行动建议模板)。例如,销售主管每周与员工分析客户跟进数据,指出具体问题,而非月底只看签单结果。

步骤2:分层分类辅导技巧培训

  • 动作:针对基层管理者开展“GROW教练模型”培训(Goal目标澄清、Reality现状分析、Options方案选择、Will行动承诺),针对中层增加“跨部门资源协调”场景演练。

步骤3:建立反馈效果追踪机制

  • 动作:要求管理者在每次辅导后记录《关键行动项》(含员工承诺的具体改进动作、完成时限),HR每月抽查执行情况并与绩效面谈挂钩。


2


资源保障:明确考核目标对应的支持清单

步骤1:目标-资源匹配清单化

  • 动作:在目标分解会上同步输出《资源需求对照表》,明确每项KPI对应的资源类型(预算、人力、设备)、数量及审批责任人。

步骤2:设置资源申请快速通道

  • 动作:对紧急或创新类项目开通“绿色审批通道”,简化流程(如预算≤5万元的申请由部门总监直接审批),避免员工因层层汇报错过时机。

  • 例如,某互联网大厂为技术团队设立“敏捷资源池”,当产品经理提出“修复重大系统漏洞”的紧急需求时,无需等待季度预算评审,可通过线上表单向CTO办公室申请即时拨款。

步骤3:定期资源使用复盘会

  • 动作:每月召开跨部门资源协调会,公示资源使用进度(如市场部实际投放广告费用vs预算消耗率),对闲置资源进行再分配。

  • 例如,某服装品牌发现华东区门店“夏季新品推广”预算剩余20%,经区域经理申请后调配给华南区用于应对突发性竞品促销,避免资源浪费的同时提升整体销售转化。


三、激励设计,从金钱驱动到“多元价值兑现”


单一的绩效奖金容易让员工陷入“短期博弈”,HR需构建更丰富的激励组合,以下是比较可行的几种措施。


  • 即时认可机制:设置月度之星、突破贡献奖等非现金荣誉,结合公开表彰(如全员邮件、文化墙展示)、弹性福利(如额外培训机会、带薪休假)等方式,满足员工尊重需求和成长渴望。

  • 职业发展挂钩:将绩效考核结果与晋升、调岗、导师资格等深度绑定。例如,连续两年绩效TOP10的员工可优先申请内部转岗或参与高管继任计划,让员工看到“今天的绩效是明天的台阶”。

  • 团队捆绑激励:对协作性强的岗位(如研发、客服),设置“团队超额利润分享计划”,避免个人英雄主义导致的内耗,强化“共赢”思维。

  • 注意:激励要及时且可视化。例如某互联网公司用“积分商城”实时兑换奖励(如咖啡券、书籍),员工完成关键任务后立即获得反馈,比季度末发奖金更能激发持续动力。


四、重塑文化土壤:从考核焦虑到“成长心态”


最深层的转变在于重塑组织文化,让员工相信“考核不是为了淘汰,而是为了帮助我变得更好”。


  • 管理者行为示范:HR需通过培训和管理者手册,明确要求领导在反馈时遵循“事实+建议”原则。

    ——例如,不要说“你这次客户评分太差”,把话术换成“客户反馈沟通效率低(事实),建议下次提前准备FAQ清单(建议)”。

  • 失败宽容机制:设立“创新风险储备金”,允许员工在探索性项目中试错。

    ——例如某新零售企业规定,经评审通过的试点项目即使未达预期目标,只要总结出可复用的经验教训,团队仍可获得“最佳学习奖”,消除“怕犯错”的心理负担。

  • 数据透明化:公开绩效考核流程和评分标准(如OKR的KR权重、360度评估维度),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猜疑。

    ——某金融公司每月发布《考核白皮书》,用案例解读评分逻辑,员工反而主动对标改进。


你明白了吗?当员工感受到目标是自己参与的、过程是有支持的、结果是公平且有价值的,自然会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争取。


这需要HR兼具系统设计能力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更需要管理层长期投入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