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首页 媒体中心 HR红宝书

员工流失的底层逻辑已改变,企业到底拿什么留人?

日期:2025-06-03

在VUCA时代还未过去,BANI(脆弱性、焦虑感、非线性、不可理解性)时代已悄然降临,延续十余年的薪酬留人、制度管人管理模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员工流失的底层逻辑早已改变。如果你还在用十年前的管理思维,大概率会陷入“员工越留越走”的怪圈。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安全感的内涵已发生质变。传统意义上的终身雇佣制被灵活用工取代,员工更看重组织能否提供持续学习的机会和多元发展的通道。


心理契约的重构同样值得关注,年轻世代不再将企业视为需要绝对忠诚的归属地,而是追求价值共鸣的合作平台。


企业与其纠结 “怎么留人”,不如先想清楚 “你拿什么留人”?


一、管理越严格越好吗?——当自由被限制,人会故意反抗


很多公司倡导“狼性文化”,然而管理一严,员工哗啦啦地流失。


你要求员工24小时待命,他们就会找机会摸鱼;你天天查考勤,他们就会卡点上下班,绝不早到1分钟;你搞形式主义汇报,他们就会编漂亮话应付你。


这种对抗印证了心理学上的"心理抗拒理论":当自由被限制,人反而会故意反抗。


老板眼里的“狼性团队”:加班不要钱,随叫随到,把公司当家(但家里可不会让你凌晨三点改PPT)。但是员工心里的公平交易是:钱给够,尊重给够,成长空间给够。


两者的落差,就会直接体现在离职率上。


聪明的员工往往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和自我价值感,他们最讨厌被管理者像防贼一样防着。当管理者对他们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控制时,他们会觉得自己不被信任。而信任一旦崩塌,再多的薪酬也难挽回人心。


有人会说:“华为、字节跳动管理也很严格,为什么人才挤破头想进去?”这里面的区别很大,大厂钱能给够、成长空间大、规则也公平,扪心自问你公司做得到吗?


那些“越严管越没人走”的公司,核心逻辑很简单:让员工觉得“严格,但值得。”那么,如何做到管人又管心,不再适得其反、逼走人才?


1、少盯过程,多盯结果

与其天天盯着员工在不在工位,不如明确目标、给足信任。就像放风筝,线太紧飞不高,太松会失控,关键是要找到那个恰到好处的力度。

  • 对销售团队:只看业绩数字,其他时间自由安排;

  • 对创意岗位:设置关键节点检查,中间过程不干预;

  • 对技术研发:用代码提交量和质量说话,不查考勤;

  • 好员工不需要管,差员工管了也没用。


2、少搞形式,多给自由

很多公司的管理就像给自己系鞋带——明明一个结就能搞定,非要打七八个死结。建议砍掉50%的会议,剩下的必须带明确议程;报销流程控制在3步以内;取消形式主义的日报,改为周总结。


3、钱要给够,更要给对

薪酬设计要把握三个关键:

  • 基础工资要让人有尊严(至少行业前30%)

  • 奖金要及时、透明、看得见

  • 长期激励要绑定核心人才


这里特别提醒:别学某些公司,年终奖拖到第二年夏天发,美其名曰留人,实则寒了人心。好的激励应该是员工主动想留下,而不是被迫留下。


4、建立信任

管理者应该给予员工充分的信任,让他们能够放心地开展工作。可以给员工一定的自主决策权;允许试错,把失败当成学习机会。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如果你不信任员工,要么是你不会选人,要么是你不会带人,总之都是你的问题。


二、员工流失的致命伤——忽视内部薪酬的公平性


员工流失的一大致命伤,还体现在“高薪毒药”上。很多管理者有个误区:觉得“市场行情涨了就得跟,不然招不到人”,却忽视了内部薪酬公平性。


例如某新能源车企为了挖特斯拉的工程师,直接给出 50% 的薪资涨幅,结果导致内部工作 5 年的老工程师集体抗议:“我们跟着公司从地下室创业到上市,现在新人一来就比我多拿 1 万,凭什么?”


薪酬的核心功能不是 “对外竞争”,而是 “对内公平”。


老员工在意的不仅是数字,更是“被认可的价值”。当他们发现自己的经验、忠诚度在薪资体系里毫无体现,离职就成了必然选择。怎么办呢?可分三步解决薪资倒挂。


1、诊断倒挂区间,分层级精准定位

按岗位序列(如研发、销售、职能)梳理各职级薪资带宽,标注老员工薪资在带宽中的位置(如某工程师职级带宽为 10-20k,老员工薪资 12k,新人却拿到 18k,即存在 6k 的倒挂缺口)。


2、区分 “战略性倒挂” 与 “结构性倒挂”

(1)战略性倒挂:对核心技术岗、稀缺人才,允许短期高薪引入,但需明确 “特殊人才补贴” 机制;

(2)结构性倒挂:因历史调薪滞后导致的老员工薪资低于市场 25 分位,需纳入年度调薪重点。


3、动态平衡

(1)建立 “职级带宽动态调整机制”:
每年根据市场薪酬数据,调整各职级带宽上限(如核心技术岗带宽每年上浮 5%-10%),为老员工留上升空间;对已达带宽顶的老员工,优先开放 “跨职级晋升通道”。

(2)拆分固定与浮动比例:

对易产生倒挂的岗位(如销售、研发),提高浮动薪酬占比,新人高薪可通过 “绩效奖金” 体现(如新人固定薪与老员工持平,但绩效奖金基数更高),既控制固定成本,又避免直接薪资冲突。


三、公司的员工福利并不少?——其实他们更想要“那个”


很多企业觉得冤枉,公司福利也不少,为何员工就是不买账,花了钱却没人说好?


比如,你以为员工想要的福利是 “五险一金 + 节日礼盒”?错了!


有一个教育机构,他们取消了 “统一体检”,改成 “福利自选平台”,员工可以用积分兑换体检套餐、学习课程、亲子活动,甚至是 “半天带薪假”。


成本没变,但员工满意度从 60% 飙升到 85%。这背后反映的是“福利认知的代际差异”。


老员工看重稳定性,新生代更在意 “个性化体验”。


就像戴森允许员工带宠物上班,表面上没花一分钱,却让员工感受到 “被尊重”;某创业公司设立 “失恋假”“备考假”,看似 “不务正业”,却让员工觉得 “公司懂我”。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飞鸟与鱼的距离,而是公司自认付出了很多,却从不在意员工真正想要什么。


/////


站在BANI时代的门槛上回望,我们会发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从未改变——始终致力于实现人与组织的价值共生。当传统的管控思维让位于赋能理念,当机械的制度约束转化为有机的文化引导,企业才能真正建立起穿越周期的人才生态系统。


未来的赢家必定是那些能够敏锐捕捉时代脉搏、持续迭代管理模式的组织,他们懂得在不确定中创造确定性,在混沌中培育秩序,最终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进化。


在这个时代,最贵的是人才,最容易流失的也是人心。想留住人才,先想想你能给他们什么,而不是只想你能从他们身上拿走什么。

-----------

整理素材来源:
[1]蒋小华《为什么管理一严,员工就走人?》
https://mp.weixin.qq.com/s/4Wk31IEmKWJ0dTKNL9vctA
[2]环球人力资源智库《为什么你的好员工都走掉了?》
https://mp.weixin.qq.com/s/yfRV1eLr8Dcp6u21NU8o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