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首页 媒体中心 HR红宝书

徐亦立:展示同理心对于组织来说很重要

日期:2020-04-15

“以人为本”这个词语,大家耳熟能详,但是做到很难。


我父亲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大学毕业生,学的是飞机设计专业,但是后来被分配到了电视机厂工作。在我小时候,他就跟我讲过,在以工业化为主的计划经济时代,电视机的设计其实主要就是电子电路的设计,基本不考虑用户体验。在电子电路设计主体以外,还有一部分机械设计,负责把各个零件组装到一起。最后才会考虑做一些所谓的结构设计,也就是我们现在通常讲的工业设计。

 

在那个时代,“以人为本的设计”,也就是结构设计符合美学观点,是非常弱的部分,甚至是可有可无的。这就是我们国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状况。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发展到今天,设计思维就深入人心了。我们依然可以看到生活中有很多非常简单粗暴、甚至没有任何美感的东西。因为,“以人为本”不是一个人类自发的过程,需要后天学习和训练才能达到。



01
设计思维的两个基本概念


1.以人为本的设计

 

以人为本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设计对象开始,结束于专为满足他们需求而创建的全新解决方案。简单来说,“以人为本的设计”就是要和设计对象产生共鸣,从设计对象的角度寻找解决方案。

 

2.设计思维

 

设计思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创新方式,它借鉴了设计师的工具,将用户需求性、科技可行性和商业延续性结合在一起。这个概念其实不复杂,但是真正要做到很难。


体现在具体工作上,设计思维一共有六个步骤:定义问题、收集灵感、聚焦平台、深层创意、动手尝试、实验学习。

 

值得注意的是,这不是一个简单线性的过程。也就是说,它不是单向的从左向右的流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方向可能往前走,也可能往后退,也可能两者交替交叉进行的。

 

比如,在收集灵感、聚焦平台、生成创意的这三个步骤上很顺利,但是生成的创意有可能行不通,就需要重新找灵感、聚焦,重新生成创意。


这是一个不断尝试、不断试错、不断纠正、不断学习的过程,这也是为什么创新很困难,因为大部分人习惯于线性思维,习惯按照1→2→3然后又3→2→1这样走,这符合人的一般性的心理习惯。

 


02
当今,为什么需要设计思维?

 

我们生活的一个颠覆性的时代,从这张图可以看出,标准普尔500指数成份股公司的平均寿命越来越短,而且还会继续短下去。


有一家很有名的公司叫海南航空公司。17年前,非典时期,海航发现他们的国际航空运输业务收益惨淡,所以开始寻找一种不受制于这种单一运作的模式,逐步走向了多元化经营。于是,在后来的17年中,海航取得了长足发展,足迹遍布全球各地,成为了著名的海航集团。

 

但目前,海航集团已经被债权人接管,结束了这家企业的寿命,海航这个公司名称可能会继续存在,但是这家企业的实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说明公司被颠覆、被淘汰的速度越来越快。

 

会计课程中有一个基本的会计准则叫做“假设公司永续经营”,但是我觉得在未来,公司永续经营越来越不能想象了,因为公司的平均寿命都只有15年不到。

 

实际上,我们一旦不把它当成永续经营的话,可能反而会让我们把事情做得更好。比如,美剧有个特点,一上来很惊艳,剧情发展得非常好,但是越到后面,越走下坡路了。为什么?因为主创人员的灵感衰竭了,演员演累了,观众也看累了。所以不如把这个剧集结束,重新开始新剧,人员重新组合以后,反而能创新出新的火花来。

给大家看一张漫画。在酒吧里,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说:“我的初创公司是如此地具有颠覆性,我们颠覆性地颠覆了其他颠覆者”。总之,在未来,颠覆将是一种常态。

 

我曾经很好奇什么样的人会是开初创公司的人,什么样的人会是想去颠覆的人,后来,我读到了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的一本书,叫《自卑与超越》。书里提到了一个很有名的寓言故事:小孩子跟父母去动物园,看到狮子以后,小孩子通常会有三种反应:第一种是非常害怕地躲在妈妈背后,寻求保护;第二种是虽然害怕,但是会往后退几步,保持安全距离去看狮子。第三种小孩子非常勇敢,把手伸到狮笼里,想去戳一戳狮子,看看到底会怎么样。

 

第一种反应的人是比较胆小的,寻求强者保护,这类人比较适合打工。第二种反应的人虽然害怕,但是敢于面对自己内心的恐惧,勇敢的站起来,这种人比较适合当领导或者经营企业。第三种反应的人胆子太大了,完全忘记了危险的存在,就比较适合开初创公司。当然,大部分去戳狮子的小孩,最后都是非常悲惨的结局,大部分新创公司最后也会倒闭。

 

设计思维能做的不是避免失败,失败是新创公司的一个必然风险。但是设计思维能够帮助企业规避不必要的风险,它会告诉你,“不要去戳狮子,可以戳一戳猴子”。也就是说,设计思维的目的是帮助整理思维,从而做出更有利的决策以及用比较好的方式规避风险。这是设计思维对组织和商业的基本价值。

 

以人为本的设计能够解决哪些类型的问题?简单来说,分为三种:一种叫复杂问题;一个叫以人为本的问题;一种叫改变游戏规则的问题。

 

其实,所有问题,一旦把人拿开就简单了,放进人就复杂了。

 

我以前在一家企业的工厂里工作,当时遇到一个很有趣的话题。很多工程师工作做得不错,于是提拔为主管,但管人却管不了。因为以前管机器很容易,只要每天注意保养、三个月检修一次、一年大修一次,就能用10年。但管理员工要每天跟人谈话、鼓励和表扬、提出建设性意见,还要调薪水、升职……可即使每年都涨了工资,但有的人三年以后还是辞职不干了。

 

因此,工程师比较善于处理机器的问题,不善于处理人的问题,当把人放进去,问题就变复杂了。

 

所以,组织管理要用创新思维、以人为本的设计思维,这样才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这也叫做创新成功率。设计思维已经被很多企业用过,都取得了相当好的成果。某项研究报告显示,使用了设计思维的组织会获得比传统组织高出76%的成功率。

 


03
设计思维的原则


1.树立学习心态

 

爱因斯坦说过,我们不能用创造问题的思维模式来解决问题。如果用牛顿经典物理学的思维方式是不可能创造相对论的,也就是说,不能用原有的思维模式来解决新问题。

 

创造性的思维解决模式并不意味着复杂,并不是只有聪明人才能解决,有时候很简单,就怕想不到。例如人类很早就发明了轮子,很早就发明了箱子,但是给箱子装上轮子的拉杆箱,却直到1970年代才出现。这么简单的事,以前就是没人能想到。

 

2.偏向行动

 

实际上,人们表达自己想要的东西和人们真正想要的东西有很大的不同。

 

婚恋网站都会要求注册者填择偶要求。女生一般希望男生有事业心、有爱心、诚实可靠……这些是表露出来的偏好,但实际上真实的择偶偏好是什么?婚恋网站做了进一步的调研,结果发现,这些人最后在网上挑去相亲的人都是外貌比较“帅”的。


事实是,大部分女生都是“外貌协会”,她们表露的择偶要求和实际的择偶标准有很大差异性,甚至是背道而驰的。所以,要想知道一个人到底是怎么想的,不能只看他说什么,还得看他的具体行动。

 

需求和付出代价是两件事情,所以当我们做事的时候,不要只看他说什么,要看行为,因为只有行为才能表达真正的需求。


3.适应不确定性

 

大家看一下这张图,我们把设计思维的六个步骤罗列了一下,但是要注意形状——两头大中间小,可以叫双钻石型或者哑铃型。大的部分代表发散,小的地方代表约束。

发散就是不去设定规则,充分允许所有人开放式发言,并且不做任何价值判断。

 

大家可以试试,跟一个亲近的人聊天,然后把你们的对话录音5分钟,我可以打包票,在对话中,你至少有20次在做判断。很多时候,你都不能把对方的话听完,因为这就是人的本性。

 

我建议,用设计思维做创新,就要培养一种新的精神,就是发散的精神。当然,发散会带来一个副作用,就是不确定性。

 

我做咨询顾问时候,发现很多企业领导者都非常喜欢意见箱,鼓励大家发表意见,但是他又很怕听到他不爱听的意见,这就是一种对不确定性的恐惧。

 

4.放弃自己的想法,支持他人的想法,好主意可能来自任何地方

 

真正做到发散后,你会发现对企业也好、对组织也好,对家庭也好,有用的东西,不一定来自领导或强势地位的人,可能来自任何人。如果你用一些方法限制了发散思维,不能让所有人畅所欲言的话,就会失去很多机会。

 

图形设计软件公司Adobe曾经搞过一个内部活动,鼓励员工们的创意。公司发给每个员工一个红盒子(Red box),盒子里边有一些工具,还有1000美元。员工可以用这1000美金去实现他的某些想法,看看最后是否能帮助公司创造出新的业务模式或产品。

 

我相信,这一点很多企业都做不到。虽然很多企业鼓励员工创新,但是有复杂的审批流程。


一般流程是,员工有想法先交上来,先是组长批准,然后部门经理批准,再然后公司高管召开会议,最后董事会批准才会投资。因为很多管理者不相信员工,他们担心把1000美元发给员工,万一员工拿去吃饭怎么办?这就是他们与Adobe领导之间的差距。钱花掉就花掉了,因为创新有很高失败率的,1000美元花完了没有创新成果也很正常。

 

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肯定不会有机会。从另一方面想,员工花了1000美元,心情很愉快,这对企业也是件好事。假如真有人用这1000美元取得了成果,这能让企业获得更大的收益。


因此,我认为企业应该允许员工实施自己想法,当产生一定成果以后,组织再跟进,而不是从一开始就把束缚员工当做最重要的事。

 

但是,当一个企业去鼓励别人提出创新想法时,不要指望好想法能像一场海啸一样来临,真实的情况可能就是涓涓细流。企业要做的就是把涓涓细流变成一个巨大的海浪。

 

以前,我所在的企业也用过类似的方法,提出一个口号叫“you can make a difference”,让每个人都提意见。其中的关键就是领导者要把自己放空,用空杯心态去迎接新的想法,看看别人想法的可取之处。

 

根据我的了解,采用“以人为本的设计”具有以下优势:

 

①使公司能够对动荡的市场状况作出更快的反应。对市场敏锐的,多不是市场调研部门,而是所有的员工和客户。如果企业能把这些人当做触角,就能很快收集到各种信息。
②通过持续不断的创新增加收入;
③在更短的时间内创造产品;
④建立竞争优势。



04
创新三要素,缺一不可

 

创新有三个要素,缺了任何一个,恐怕都不会是一个很好的创新模式,也不会成为一个持续的生意。

 

1.用户需求性

 

在创新时,每家企业首先想到的都是客户,但很多时候,企业不知道客户想要什么,因为客户表达的需求和实质需求有很大差别。


福特汽车的创始人老福特先生说过:不能直接问客户要什么汽车,在还没有汽车的时候,客户意识不到他需要一辆汽车来替代马匹,他只会说我要一匹更快的马。


同样,苹果公司也认为客户只会表达一个笼统、模糊的需求,所以他们会让客户需求先经历一个务虚的过程,再转成实际产品和服务。

 

2.科技可行性

 

历史上有很多发明,但没有流传下来,这不代表它们无效,它们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客户,或者没有在商业上获得持续可发展的进程。

 

比如,现在飞机是跨洋长距离交通、运输的唯一解决方案。其实,1920年,有一项发明叫飞艇,功能堪比飞机。最早的飞艇里装的是氦气,但后来为了保持长途航行,把氦气改成了氢气,因为氢气更轻,燃烧效率也更高。但是,众所周知,氦气是惰性气体,氢气是易燃气体,后来也就发生了著名的1930年齐柏林飞艇爆炸事故,死了很多人。从此,所有的飞艇研发都停下来。

 

但大家可以想想,其实在1920、1930左右,飞机也是有安全隐患的。但是机缘巧合,飞机一直没发生过因为自身先天缺陷造成的特别大的事故,所以飞机的研发也就没停滞过。一直到今天,飞机成为主流的越洋交通工具。

 

3.商业延续性

 

如果一家企业只考虑商业模式,不考虑用户、科技,会出现什么情况?

 

商业模式一般分两种,一种叫B2B,针对企业用户;另一种叫B2C,针对商业用户。但是,在中国出现了一种新的模式,叫B2VC,就是专门针对风险投资。于是,出现了很多亏钱但还在继续吸引投资的企业,比如瑞幸咖啡。瑞幸现在虽然已经成功上市,但它从来没赚到钱,而且打出牌子说它就不想赚钱。瑞幸的商业延续性好像不是在商品和服务本身实现的,而是在资本市场实现。

 

总之,三个要素要同时满足才能叫做创新。

 

那些只在乎自己可以做什么的人,我们称之为艺术家。比如说画家,画家不在乎观众想看什么,也不在乎自己的画能不能卖出去。

 

那些只在乎用户的人,我们称之为佣人。他们把用户当成上帝,完全丧失了自我,这在现代社会越来越被证明是不可行的。

 

那些只考虑商业模式的人,我们称之为投资商。



05
设计思维在商业上的应用


1.业界领袖选择设计思维的原因:

 

①设计思维重新定义了问题;
②设计思维具有协作性;
③它以一种不同的方式解决了同样的问题;
④它把用户放在首位;
⑤它能带来更简单的解决方案。


具体来说,IBM很早就运用了设计思维,设计思维的运用位这家公司带来了以下影响:

 

第一,节约了很多时间和资金成本;
第二,提高了投资组合的盈利能力;
第三,明确无误的投资回报率;
第四,简化交付流程、降低风险。


数据显示,IBM运用了设计思维以后,产品上市速度提升了两倍,设计时间节省了33%,开发消耗减少75%,投资回报率提升了300%。

 

有一家做飞机发动机的企业,他们用设计思维对业务模式进行重整以后,大大改变了内部员工的服务态度。

 

①第一阶段:盈利模式靠卖发动机,一台飞机发动机动辄几百万美元,卖完以后与客户的关系就基本结束了。这时候,航空公司客户发现维修工程师很懒,甚至有时候打电话催,都不一定来修理坏掉的发动机。

 

②第二阶段:发动机成本价交给投资公司,靠维修赚钱,卖的是服务。这时候,我们发现服务工程师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他们变得非常积极,出现故障就去修了。

 

③第三阶段:发动机免费发给航空公司用,维修也不收钱,而是以发动机正常运转的时间收费,卖的是结果。这样一来,维修工程师全部主动跑到航空公司上班。飞机在地面的时候,他们就会主动认真做好维护保养。飞机出现小毛病,他们比航空公司都要着急去修好。因为飞机停在地上不能飞的时候,他们无法赚钱。 



06
如何用设计思维管人?


疫情期间,有一个帖子在网上火了。云南有一家民营企业的CEO和HR总监发生了争执,CEO说HR总结的报告数据很详细,但是不靠谱,不能急公司所急。CEO最急的是能不能停发员工工资,让公司撑下去,而HR总监说这在法规上行不通,有很多争议。最后,这家公司内部发布通告,决定撤销人力资源部。

 

从以人为本设计观念出发,人力资源应该表现出对员工的同理心,了解员工的日常工作、总体目标和工作感受分别是什么。这是我们惯常的思维模式,用这个方法在大多数情况下也可以做得很好,但是有时候你会遇到一项挑战——管理者对我们也有很多的要求。

 

我认为需要换个角度对人力资源职能重新进行设计——我们要像医院一样管理人力资源。大家知道,医院有很多科室,但是大致来分有三类:


第一类叫急诊部门,一些疾病需要马上做快速诊断,采取最快速的方式止住伤害。
第二类叫做门诊科室,就是专业不同的科室,针对不同状况进行深入的拍片、检查等,找出病因来对症下药解决。
第三类叫做保健科,做一些常规体检,帮助客户维持生命、提高生活质量。


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界定人力资源工作:第一类问题叫做急诊问题,比如员工罢工,这时没有时间做调研、写报告,需要马上给出方案。第二类问题叫门诊问题,就是没有时间压力、相对比较正常的问题,比如调薪、招聘、培训体系的建设等。第三类问题叫做保健问题,就是那些老板不一定会找你,而你要主动思考、解决的问题,比如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员工情绪、心理关怀、福利项目等。

 

事实上,很多人力资源部都不是按照这个结构去设计的,所以通常无法有效解决突发问题,同时也很少去做一些长期的规划性建设。

 

同理心要求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这很难做到。

 

比如劝一个人吃素,就很难有成效。吃素好对身体好、吃素更环保、吃素的人道德高尚……这些理由都很难说服一个人成为素食主义者。一般人不肯吃素的主要原因和主要障碍是什么?因为肉好吃。所以要说服一个人吃素,就得找到跟肉菜一样好吃的素菜。


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如果你想说服别人,不能站在自身的角度上去想,要有同理心。

 

还有一种典型的没有同理心的人,他一定有句口头禅叫做“必须的”。他的观念所有都应该接受、必须接受,他的一些先机假设都是不能被挑战和质疑。

 

从这个角度来说,一旦用了设计思维对人力资源进行设计,就会有很多触发点。比如,招聘的“招”字,是有立场的,以企业为主,是我招你进企业。但是,香港地区的用词会有不一样,叫“请人”。这就是企业是不是有同理心,是不是到对立面想问题。

 

现在的00后员工是不会被“招”聘的,他们要的是被说服、被吸引来你的企业工作。企业不能用以前的态度说,看看你的能力适不适合我的岗位,而是要去打响企业的广告,吸引求职者,“请”求职者来。

 

如果企业不能表现出同理心,不能站在求职者的角度想问题的话,招聘方式就会一直是非常老式、强压的,而在未来遇到00后员工也大多都是很有主见、很有思想的人,恐怕等不到面试结束,他们就已经离开了。

 

展示同理心对于组织来说很重要,有61%的员工和76%的CEO同意这个说法。


具体来说,35%的人愿意在同酬的条件下跳槽到另一家更有同理心的企业,40%的人愿意为有同理心的雇主工作更长时间,56%的人会留在一家能理解他们需求的公司。

 

这里说的同理心是指双方的理念比较接近、能够互相为对方思考,即使有分歧也能达成更好的谅解。


同理心不是先天有的东西,而是后天要学习的东西;设计思维也不是先天的东西,而是需要后天学习一种能力。



07
如何让设计思维
成为创新战略的支柱?


任何一个把创新单独作为战略举措的企业,通常都不会做好。因为创新不是一个单独的举措,而是要贯穿所有决策。

 

创新并不只是研发部的事情,企业的每个人都应该参与到创新中来,并且将创新建立在对最终用户的直接洞察之上。

 

B2B企业不光要研究公司怎么赚钱,还有研究你的客户是怎么赚钱的。B2C企业就应该研究如何实现客户个人的增长,只有研究透这些问题,才能决定你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

 

我曾经在一家物流企业工作,这家企业为惠普做电脑维修零配件的配送服务。那时候,每周一都会有很多问题,出现很多订单滞留。


后来,我们对惠普做了一个深入的访谈,得知他们的订单流程是维修店产生订单交给惠普的客服部门,然后总部再发给我们物流公司。一般人们修电脑都是周末比较多,但是惠普的客服部门周末休息,所以订单就滞留在系统,等到客服周一上班才能得到处理。


后来,我们建议应该开放周末的时间,从而让维修订单的运转更顺畅。他们接受我们的建议以后,惠普的售后KPI得以提升,我们的业绩任务也完成了。


所以,B2B企业要去帮助客户服务好他的客户,这是创新战略的一个要素。

 

迪士尼本身并不是一个创意型公司,而是做娱乐产品的。这家企业的好点子可以来自任何地方,因为他们有一种创新计划、快速行动、快速失败的文化,这也是创新很重要的一点。

 

最后,创新是一种可以习得的技能,设计思维也是一种可以学习的能力。

信息 | 文本内容来源:HRoot著作权归属原作者。如有疑问,请询问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