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整理源自华夏基石副总裁张小峰的文章,首发于公众号HR赋能工坊,由于篇幅原因,本文略有删减。
HR逐步CEO化有两方面的趋势:一是HR升级为CEO,二是CEO亲自下场管人力。
1. HR升级为CEO
在人力资本时代,如果HR具备全面的经营、管理和人力资源知识,以及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其就可以担任企业的一号位,就像过去财务总监逐渐晋升为企业一号位一样。因此,对于优秀的业务型HR来说,一定要坚持下去,因为你们的春天即将到来。只要你们具备足够的实力,就能拥有更广阔的事业发展空间。
2. CEO亲自下场管人力
人力资源工作越来越重要,但是好的HR一号位很难找,不得已,CEO亲自下场管人力。好在机会在于,HR跟一号位互动时间久了,会提高格局与认知。因此,HR要不断提升自己。
HR逐步CEO化,这不仅打开了HR的成长空间,也对那些不专业、不靠谱的HR带来了挑战。“面子是别人给的,脸是自己丢的”,如果你工作表现不佳,不要归咎于领导,而应该深刻反思自己的问题。
年轻人跨越阶层的可能性在变小。第一,房地产不景气,房地产行业提供的高薪机会可能正在减少。第二,互联网泡沫越来越小。第三,创业成功率越来越低。高发展、高回报的机会逐渐缺失,这些因素都促使年轻人更加看重工作的稳定性。这对国企和民企HR的工作有何启发?
1. 国企HR需要思考
-
学会掐尖,看当下,更看未来,将潜力测评纳入招聘环节,并作为重要依据。
-
激励激活一流人才,不仅仅是提供物质上的奖励或职位上的晋升,更要营造一个能够激发人才潜能的环境。
2. 民企HR需要思考
-
提高雇主品牌和吸引力。
-
持续提高人效,以高工资提高组织吸引力。
-
加强人才发现,做好潜力评估,沙里淘金,不做摘花人,要做养花匠。
-
打造更加包容的机制和文化。
DEI指的是多样性(Diversity)、公平性(Equity)、包容性(Inclusion),人才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以后,对社会舆论又有一定的监督,加上人才客户化的趋势,必然导致人的管理难度越来越大。
在管理上,我们应始终坚持向善。在企业中,应给予人才更多的自主权和话语权;尊重多元的价值观,尊重工作和生活相平衡;经营人才比经营客户更为重要。
在行业,出现两个很火的概念,一个是一人公司,一个是创始人模式。
一个人一个企业是新型的经营方法,专注变得更好,而不是变得更大,每个人都应成为自己的CEO。保持小规模则无须成为任何事物的垫脚石,也不会承受商业失败的风险。
而创始人模式强调创始人在公司发展过程中的深入参与和直接管理,这种模式主张去除传统的金字塔式管理层级结构,鼓励创始人深度参与核心业务,以动态、敏捷的方式引导企业战略,推动创新。
HR要积极主动拥抱人工智能,树立AI信仰,追求少人化。此外,我们还需要关注数字资产的永生,通过数字资产永生,实现组织的数字永生。
当然,人工智能是无法替代HR的。尽管许多大模型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但这些只能作为参考。HR真正需要的是个人智慧与经验,这是AI所无法替代的。
AI并不会完全取代人类,但掌握AI技能的人类将更具竞争力。数智化就是先进生产力。
微笑曲线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学概念。微笑曲线的两端代表着高附加值,而中间部分则意味着附加值较低。因此,如果我们如果不能站在微笑曲线的两端,我们的产品或服务附加值必然较低。
在提升人力资源效能的过程中,我们强调的是往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而不是简单地裁员。人力资源效能,反映人的投入产出,即“人均绩效”的意义,表达的是人员投入产出的平均情况。
很多企业在追求人效时,往往只关注投入,忽视了产出。然而,人效的第一性原理是关注产出。
我们过去把考核的比重放得太大了。考核的比重为什么这么大?能不能不考核?查尔斯·汉迪提出的一个概念,管理的本质就是教育,如果管理的本质是教育,那么在家教育孩子时,我们是否会为他们设定KPI?
把考核的思路转变为运营的思路,将激励与考核脱钩,让激励和考核的价值更加纯粹,把绩效考核升级为目标管理,通过管好过程,实现组织目标,考核转变为运营之后,定性评价也许会成为评判人才的主流。
从考核的视角转向运营的视角,考核才分好坏,运营只看如何持续提升。
共享机制实践案例:
1. 华为的获取分享制:华为的获取分享制是一种典型的共享机制。通过这种机制,华为将员工的奖金与企业的经营业绩直接挂钩,使员工能够根据自己的贡献获得相应的回报,这种机制很好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据了解,任正非在2024年的持股比例已降至0.58%。
2. 京东三毛五理论:刘强东提出,如果有机会赚一块钱,京东只拿走其中的七毛,三毛留给合作伙伴,七毛中的三毛五留给员工福利和年终奖,剩下的三毛五留给企业未来的发展。
过去是分工资、要工资,现在是赚工资,过去是老板发工资,未来是剩余价值,人才分享先行,剩余的再分享给老板,过去是给老板打工,未来是给自己打工,顺便释放老板的企业家精神,帮助老板也实现价值变现。
比如多能工趋势的兴起,丰田的精益生产方式强调多能工的培养,即员工能够胜任多个岗位的工作。这种多能工模式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增强了企业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
比如知识性工作者的岗位角色也在模糊化,建设银行浙江分行岗位角色一体化:银行把一个人的原有工作职责进行拆分到岗位职责、部门任务池和公司任务池中,可能原来需要做的100件事情只需要做50件,剩下的50件在部门任务池和公司任务池,大家可以一起抢单。对于强化内部协同、工作多样化和复合型人才打造,都有极高的价值。
未来定岗定编定员的价值会越来越低,因为岗位完全模糊化,组织边界被打破,内部人才市场流动会越来越畅通、频繁且高效。
随着社会的加速发展,企业需要突破组织边界,构建更加开放和协同的人才生态。人才生态运营的核心在于实现资金链、人才链、业务链、创新链、产业链和区域链的深度融合。
这种六链协同的模式,使得各链条之间的资源要素能够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从而推动企业和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人才边界被打破,内外部人才没有属性的区分,劳动契约向价值契约转变。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