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首页 媒体中心 媒体中心

公司裁员,朋友一脚踹飞了他的猫

日期:2020-04-16

周末和许久未联系的朋友闲聊,朋友提起他昨天把自己养的那只猫狠狠的收拾了一顿,一脚踹飞半米远,原因是那猫又把他的卧室折腾得乱七八糟。


我听完有些诧异,因为很难把他这样的爱猫人士和他话里描述的对着小猫怒骂大吼,还恶狠狠地踹了猫几脚的那个暴怒形象对应起来。


我了解,有一次那只猫在他的新床单上拉屎撒尿,他也只是默默地收拾清洗,然后在朋友圈温柔地抱怨几句而已。


继续细聊之后才知道,原来朋友工作的外贸公司在疫情之下受影响严重,据说公司老总每晚都焦虑失眠,正考虑着裁员缩减,一时公司人人自危。他最近还和女友闹矛盾,冷战僵持,好不郁闷。


前一天朋友又遭到了上司的猛烈批评,据他说是“被骂了半小时”,本来就和这位上司关系不怎么融洽的朋友自然认为是被针对和借故打击了,心情更加糟糕。


聊到这里,我突然理解了这位朋友为什么会一反常态,做出踹猫的行为。其实他的行为与一个经典的心理故事如出一辙。





踢猫效应


一个销售员在公司受到老板的批评,郁闷地下班回到家,发现妻子还没做晚餐,想到在公司被骂,现在又气又饿,于是狠狠的责骂妻子懒惰、不顾家。


妻子莫名其妙被骂,也是满腹愤懑,转头发现孩子在房间看电视,还不做作业,于是就把孩子大骂了一顿。被骂的孩子满腹委屈没地方发泄,就狠狠去踢身边打滚的猫。


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踢猫效应”“踢猫效应”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所导致的恶性循环。



一般而言,个人的情绪会受到环境以及一些偶然因素的影响,如果一个人的内心积累了足够量的负面情绪,潜意识就会驱使他向周围的没有威胁的弱者身上发泄。


于是就形成了一条坏情绪的传递链条,如同从金字塔尖一直扩散到塔的最底层一般,坏情绪会沿着等级和强弱组成的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而最终的承受者,即和故事中的“猫”一样,往往是一个系统中最弱的角色,也是受坏情绪冲击最多的角色。


在踢猫效应背后的心理机制其实是佛洛依德提出的自我防卫机制之一的置换作用:将能量从不可触犯的客体,转移到其他可以触犯的客体之上。简单来说,就是人会把脾气发泄到对自己比较没有威胁的人身上。



在职场中“踢猫效应”也很常见,例如做经理的,被老板批评了一顿,回到部门就把主管或者员工再批评一顿,他的咆哮怒吼甚至比老板还要猛烈。


然后,经理消气了,可作为下层员工又能去哪找下一只挨踢的“猫”呢?可能是他的家人、可能是他的同事、更有可能是他手上的工作,因此很多工作就会失去了主动性、创造性,进而影响工作氛围会变得负面而压抑。


当一个人沉溺于负面或压抑的氛围中时,往往又会不经意把负面情绪转移给别人,久而久之,不止是“踢猫效应”的继续,自身的情绪反应模式也会形成恶性循环,长期影响心理健康。




如果已经被别人或外界影响,要怎样管理情绪,避免自己被卷入,成为下一个“踢猫”的人呢?


觉察情绪


看到别人的情绪需要敏锐的洞察力,而看到自己的情绪则需要自我的觉察力。觉察自己的情绪状态是重要的一步,没有自我觉察这一步,管理情绪就无从谈起。就像你去劝一个喝醉酒的朋友,说你醉了;他往往会说我没醉,别拦着我,我还能喝!而不会马上搁下酒杯。


同样,感受到自己有情绪是管理情绪的开始。当情绪袭来,我们需要慢慢地体会它们,认清它们,觉察它们带给自己各方面的变化,比如内心感受、思维想法、身体体验、行为反应等。



比如当我们愤怒时,我们的内在感受是怎样的,是像胸中有一团烈火在熊熊燃烧,还是像心口有块大石头堵着;大脑是想去指责别人还是想去埋怨自己?我们的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是心跳加速、脸色发红;还是头疼发晕、手脚紧绷?


每种情绪都会带来不同的生理变化和感受,每个人的情绪又都有属于自己的反应和体验。


坦诚地觉察自己的情绪,感受到那些情绪变化,记住它们,当它们再度来袭时及时提醒自己:“嗯,我又生气了”“我又焦虑了”“我又烦躁了”。


提醒自己需要冷静一下,避免在情绪激动下做出不理智的决定。


接纳情绪

觉察到自己情绪之后,下一步则是学会接纳情绪。相信许多人都有过想强行忍住愤怒而导致自己嘴唇发颤、双手发抖的经历。情绪就是一种你越抵抗,反而会发作得越厉害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有很多人难以接受负面情绪的存在,是因为负面情绪往往伴随着十分不舒适的感受体验,并且对影响着我们的人际关系。这些人相信就是情绪引发了自己的冲动,激化了自己和家人的冲突,引发了自己和同事的矛盾,刺激自己做出了很多事后懊悔的行为。因而对这些负面情绪深恶痛绝,进而也深恨那些“惹自己生气”的人或事,因为“正是他们让自己暴露出了最让人讨厌的一面”。结果往往是自己越警告自己“我不能发火”,下一刻的情绪爆发就越猛烈。



事实上,我们很难选择情绪,但我们可以选择接纳情绪。接纳自己正在经历和感受的一切,要知道不管好情绪还是坏情绪,都是自己的一种体验和经历。这种接纳并不是让步,而是不与这种情绪纠缠斗争,是从旁观者角度重新审视它,接受它出现。一旦开始开始接纳,你就会发现情绪就会被淡化。


接纳情绪,其次是接纳情绪背后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哪怕是很多负面的情绪,在它们背后其实都存在着积极的价值和意义。


比如愤怒,其实也激发了我们的力量,使我们能去抵抗或改变某个无法忍受的事物。

比如焦虑,其实也提示着我们某件事情很重要,警示我们需要掌握的更多的资源和能力。

比如悲伤,其实也让我们从失去中学会珍惜,提醒我们去珍惜拥有的东西和未来的生活。


因此,任何事情都有好和坏两个方面,万事万物都有阴和阳两个方面,有白有黑,有好有坏,有高有低。当我们不只是看到阴面,还看到阳面,还看到负面情绪的意义,做到这里,其实已经是在往理性的思维视角转变,当我们回归理性,我们就可以认清更多深层的东西。


表达需求

在我们或波涛汹涌,或暗流浮动的情绪之下,其实隐藏着的是我们未被满足的需求。


妻子没做晚饭,饿着肚子回家的老公火冒三丈,其背后是老公在公司受挫后需要家人的关心照顾和体贴温暖。


妻子莫名其妙被丈夫当做“出气筒”,感到十分委屈和生气,其背后是妻子需要老公的尊重和理解。


满足我们需求的事物会让我们产生愉快的情绪,符合我们意愿的事物会让我们产生喜悦的情绪;反之,当我们的某种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或被人忽视时,就会产生愤怒和焦虑等负面情绪。


当我们感到愤怒时,如果习惯性的关注他人的过错,批判他人做事情前没有考虑到自己的感受,怒气往往会越来越旺盛,因为这个过程其实是在反复验证——我的需求和感受不被重视。


但如果我们能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到底是什么感受,有哪些需求没有满足,努力去体贴和关爱自己时,愤怒的情绪就会会大大减轻,毕竟最可能了解自己需求的那个人还是自己。


同样,当我们看到某个人充满情绪时,我们可以试图去发现他们有什么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一旦我们意识到对方也有着某个需求时,我们就能体会到彼此相同的内心渴望,就会对彼此多一份理解。



情绪需要合理地表达,否则长期压抑,会导致身心的疾病。需求也有合理地表达,否则沟通不畅,困扰自己的问题也得不到解决。


合理地表达情绪,在清晰认识自己需求后,我们要有意识的使用语言,将情绪和需求诚实地表达出来,并对周围的人提出具体的请求,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或许有的问题不能马上解决,但是在与他人倾诉的过程中,我们一旦感受到了被倾听和被理解、支持,情绪压力也会随之缓解。


也就不会变成一个恶狠狠的“踢猫”的人。


欢迎对职场心理学有兴趣或有想法的你进“职场||心理学growth”微信群交流。


添加微信13316012737后,邀请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