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后企业服务市场的预测
第一个观点,传统产业的全面数字化。这是一个大的趋势,不需要过多的解释,因为我们今天除了互联网公司之外,还有大量的行业没有被数字化。在消费环节,中国的移动互联网,或者我们称为消费互联网的整个生态和用户体验,已经是全球最领先的了。而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现在还相对落后,未来蕴藏着大的机会。驱动这一进程发展的除了消费互联网在中国的高速增长从而推动整个产业互联网的渗透之外,还包括人力成本因素和科技发展因素的影响。
第二个观点,未来在中国的企业服务市场会形成互联网巨头生态+垂直行业玩家的格局。中国市场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即互联网的巨头在企业服务市场上都会有相应的布局。阿里有阿里云、钉钉,比如今天的WISE大会用的就是钉钉的视频会议功能;腾讯有企业微信、企业服务号;头条也推出了飞书等等。中国互联网巨头的生态正向2B行业逐渐渗透,这种现象在美国是没有的。
在互联网巨头的生态里,会以“免费”的形态抓取服务,进而通过增值服务变现,这和toC互联网的生意模型类似。这些C端互联网巨头构建的toB服务产品生态在美国是没有的,美国的公司是各自赚各自的钱。所以未来在企服领域里面,垂直行业会有很多机会,这是所有巨头都触达不到的领域,因为它更偏业务,更偏场景,更偏个性化。
今天在toB行业创业,垂直行业、垂直场景是创业公司的机会。中国的经济体量非常大,千亿规模市场有很多,这些垂直市场或者垂直场景中,能够孕育出体量足够大的企业服务公司。
第三个观点,从客户的角度看,企业将更专注核心业务,非核心业务会通过外包或者协作的形态和第三方公司、个人合作。纵观其原因,随着科技的发展,企业/组织可使用的IT手段越来越丰富,比如在线办公,远程通讯的工具,LBS定位,loT可以实现很多感知的功能,还有很多协作工具可以实现在线共同编辑文档、执行任务等功能。
对企业管理来说,IT手段的丰富意味着管理形态更灵活、更开放。这会驱动企业的组织管理和部门管理向相对松散和灵活的方向发展。
今天这场大会的主题是和人力降本相关。
在过去,灵活用工的主要形态是人力外包,劳动密集型岗位是需求主体,比如说餐厅的服务员、酒店的清洁工,都属于劳动力密集型岗位。如今,知识密集型产业也在慢慢走向外包的形态,一些基础技术岗位开始进入了外包市场,并且在某些企业呈现出部门整体外包的形态。
以研发岗位为例,虽然是IT技术部门,有些缺乏晋升通道的员工岗位,任务相对单一、管理简单,这类岗位更适合采用外包的形式满足岗位需求。相应的提供外包服务的公司,也由过去针对一家企业、单一提供人力招聘和管理服务,逐步发展到能够同时服务多家企业。
总体而言,我认为科技赋能能够让企业更加专注于核心业务,围绕核心业务构建竞争力。为核心业务服务的支撑部门,则更多会采用合作/外包的形态来实现。
第四个观点,企业对产品的付费意愿增强。中美的企业服务市场差异巨大,美国有很多百亿美金市值的公司,而中国没有,核心原因是美国基本是提供标准化服务,中国的企业服务市场面临定制化服务的竞争。
本质原因在于,中国的定制化产品目前比较便宜,与标准化产品价格上没有太大差异。我认为随着整个人力成本的提高,定制化的成本将越来越高。从性价比看,标准化产品会越来越有竞争优势,中国的企业客户对产品的付费意愿会越来越趋近于美国市场。对客户来讲,并不是更想去买标准化产品,而是被市场倒逼。在这种情况下,标准化产品公司的优势会越来越强,并且越到后来越有机会。
企服供给侧创新的三大趋势
上面讲的是需求侧,以及整个大的行业环境,接下来谈谈供给侧创新的三大趋势:
一、未来的企业服务会更加智能化。智能化来自于科技驱动。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还有初期的云计算,美国在这些领域领先中国三到五年,甚至提前十年已经进场。而今天,在云计算、大数据、AI以及IoT等领域,技术的应用在中美两国间已经没有太大的差别了。科技可以让企业服务产品承载的功能越来越多,提升产品力,使产品不仅仅局限于过去的流程管理,而是能在业务决策中提供一些建议。
二、赋能核心业务。什么是核心业务?行业不同,企业关注的重点不一样。比如说商贸型和流通型行业,库存的周转率就是企业的核心,因为周转效率就是资金使用效率,在这个关键点上帮助企业提升效率,价值更大。
流程制造行业,炼钢或者石油化工等企业,一套流程下来,提升它工艺环节的效率,会大大降低企业成本。因为这种复杂的流程作业每一步都是衔接在一起,影响着最后的成品率以及成本。生产效率的提升,会直接降低企业的成本。
再比如说像金融行业,风控就是核心,把钱给出去容易,关键是你能不能把它收回来。
三、促进协同。前面讲的智能化和赋能核心业务是在生产力层面的提升,协同实际上是企业服务在生产关系上的创新和产生新的价值。改变生产关系和生产力都能提升产业的效率,这里面包含企业内部的协同,比如同时编辑共享文档,通过协同工具共同完成研发任务;还包括跨部门之间的协同,比如说产品研发时,产品经理需要跟IT和设计人员协同,三者在一个平台进行多轮互动,产品才能迭代出来。而产品销售时,涉及到垫资等等问题,销售需要跟财务和法务协同。
再延展来看,还有企业间的协同。在整个产业链上你能扮演一个角色,或者说在以前有一个概念叫To B的交易平台。本质上是消费互联网向产业链上游传导,促进了今天这些新的产业机会的诞生。
比如说我们现在讲的柔性制造(C2B)、个性化定制,它需要你在生产的供给端实现工厂之间、产能之间的协同,或者说叫冗余订单和空余产能的匹配,从而提高整个产业链的效率。
这里边你能够把产能的冗余,或者产能的空闲在线化出来,还能有效控制整个工艺、质量,然后按照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动作完成规定的产品,按期交货,这都是科技+企业服务能够赋能的,也是能够有机会去改变行业的。
给创业者的建议
最后一部分是我们对于企业服务创业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第一点,我们认为未来整个大的机会在垂直行业和业务场景,而不在通用型的产品。我们看BAT在企业服务里面的布局主要围绕着通用型、标准型的解决方案和基础工具。很多大的垂直场景或者垂直行业更偏近业务的领域,有更多个性化需求,BAT是比较难进入的,这是留给我们创业者发展的空间。
第二个从产品的定位来讲,创业者需要思考自己产品和客户的关系。中国和美国一样,客户分为大客户、中客户和小客户,每一类客户的需求、质量不同,生命周期也不一样。
大客户很有钱;中型客户没有那么多钱,但他已经有了复杂的业务需求;小客户没钱,他的业务需求也简单。所以是不同的产品在不同的行业里面适合不同的商业模式,越大的客户越需要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越小的客户越需要标准化的产品,创业者怎么找到适合的切入点,既能扩大规模,又能够最大化地满足客户的需求,这里面涉及很多的行业特点。
同时创业者也要考虑和谁竞争,不要和巨头核心战略业务竞争。尤其是BAT有深入布局的领域,大家要特别小心去避开。
第三个,企业服务创业实际上是一个寻找标准化产品的过程。因为不同行业不同细分领域,客户的痛点各不相同,怎么能够在一个行业里面把这些痛点提炼出来,然后形成一个标准化的产品去服务行业,满足行业70%-80%的需求,这一步是关键。找到这个点再去扩充一套丰富的产品,这就是寻找标准化产品的过程。有了标准化产品才能够形成规模化。
再补充一点,叫构建行业的PaaS能力。目前中国的企业服务公司具备PaaS能力的不多,基本都是在最近一两年、两三年才构建的这种能力。这是一个重投入并需要长期去积累的过程,极具挑战性。但是如果想“长”成一家大公司,或者做成一个十亿或者几十亿美金市值的公司,PaaS的能力是不可或缺的,至少在你的单行业里要有这种PaaS能力。
最后,在企业服务里创业需要做长跑的准备,它不像消费互联网是门短期爆发的生意。企业服务行业增长相对稳定,不会大起大落。只要你不犯大的错误,在行业里面的排位是相对固定的。所以这个行业是靠积累,不是单靠创新来形成的。企服创业一定要抱有长跑的心态,不要想着去走捷径。
文章内容来源:36kr,著作权归属原作者。如有疑问,请询问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