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首页 媒体中心 用工策略解读

理想、特斯拉召回被裁员工,企业如何避免裁到“大动脉”

日期:2024-06-12



2024年以来,裁员潮还在蔓延,不过这次是在车企圈中轮番“上演”。据《企业观察报》整理统计,大众汽车、理想、广汽本田、特斯拉、蔚来等车企相继进行人员优化,有的裁员比例甚至高达30%。


 | 封图:Pexels


据悉,理想启动裁员一个月后,就开始召回一些被裁人员,科技媒体雷锋网报道,这是因为本次裁员对内部研发测试部门影响很大,开发几乎陷入停滞,理想只能召回部分关键岗位的被裁员工[1]


无独有偶,特斯拉也经历过类似情况,撤走超充团队半个月后,超充站的运营和新站点建设陷入停滞,马斯克决定召回部分员工。


“裁员裁到大动脉”的话题几度冲上热搜,波及对象不止汽车行业。从去年开始,就有多家互联网大厂出现系统崩盘:唯品会系统崩溃时间太长,影响了很多消费者无法正常下单;双十一后第二天,阿里云在全国崩溃宕机,华北、华东、华南、西南、海外均受到严重影响;滴滴因系统故障导致App服务异常,不显示定位且无法打车……以上事件刚好与各大厂裁员的时间相差不远,很难不让人产生联想[2]



哪怕会不小心触碰到“大动脉”,为何企业一提到降本还是率先采取裁员措施?


这与政策环境、行业的兴盛衰落、市场的需求多少、技术的发展快慢等因素有关。


最明显可见的,就是互联网行业一路以来的“发展史”。从1994年至今,我国互联网行业走过了高速发展的30年,这个势头止于2020年蚂蚁折戟IPO,此后国家加码管控措施,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紧接着“双减”政策直接腰斩大厂的教育事业部群,大量打着教育科技名头的互联网公司通过裁员降低成本[3]


还有近几年迅猛发展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在利好政策支持与绿色发展理念的驱动下,各大车企都在极速扩张新能源汽车业务,驰骋路上你追我赶,高投入、重资产、周期长、风险高等一系列问题也逐渐暴露。有业内人认为,“裁员广进”或许会成为车企“价格战”后的又一个主旋律[4]


对于互联网、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企业来说,技术更新迭代迅速,市场需求变化快,需要不断适应消费者变化的偏好与流行趋势,业务变动性很大,这也意味着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变高。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保证扩张与研发,降本增效就成了他们共同的指向目标。


而且,相比“增效”而言,“降本”的操作更加直接,一旦他们面临增长压力、规模紧缩或业务重组,减员降本就成了短期内最有成效的退路。


图片 

另一方面,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健康的状态就是既有盈利增长空间,又能把控好各项成本,然而人工成本在企业经营成本中占据大头,主要包括职工薪酬福利、培训费用、五险一金等固定支出。随着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的不断增长、企业社保合规要求的不断提高,企业隐性附加成本也在逐年上升。


今年,腾讯研究院发布了《2023年中小微企业经营状况与数字化转型调研报告》,调研显示,用工成本、租金、原材料涨价是企业经营承压的前三困难点[5]


不同的是,场地租金、原材料费用属于企业难以干预的刚性成本,唯有用工成本属于弹性成本,如此一来,当企业想要大幅降本时,只能从裁员入手。


图源:腾讯研究院《2023年中小微企业经营状况与数字化转型调研报告


尽管如此,裁员真的可以降本吗?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常年发布“企业成本调研”,其专题组指出,人工成本作为政府、企业与劳动者三方利益格局调整的焦点,涉及了收入分配、劳动关系、工资薪酬、社会保障、市场活力等重大经济社会问题[6]。可见,无论是薪酬调整还是人员调整,都应该做好市场研究,然而大部分公司裁员并没有经过周全的思考。


对此,斯坦福大学杰弗里·普费弗教授一针见血地说道:“很多裁员行为不过是‘社会传染’的结果,它们裁员不是基于实际证据,只不过是因为其他公司正在裁员而已。”[7]


大量研究显示,裁员对削减成本的意义不大,并不能提高公司经营表现。企业除了前期要支付大量的经济赔偿金之外,后期还要面临接二连三的“裁员阵痛”

  • 从内部看,裁撤业务和人力后,要么HR重新招聘价位较低的新人,要么将工作瓜分给其他同事分担,无论是新人培训上岗,还是旧人交接兼顾,都不能带来降本增效的直接结果,反而可能影响在岗人员的士气,滋生怨气,拉低工作效率。

  • 从外部看,裁员举措可能会让客户、供应商、投资人产生观望态度,或将减缓双方的合作推进,这将进一步加剧企业的经营压力。


可见,裁员可以让企业短期得利,但从长期看,裁员会让企业暗暗受损,这并非降本增效的良策,组织的整体优化才是。


既然裁员并非绝对降本,那何谓真正的成本控制,如何实现组织的整体优化?


原京东集团人力副总裁吴胜涛表示,企业要推行降本增效,避免一刀切,一定要在意识层面对组织进行细致分析,既要减少人工成本,减去冗余,还能增加合作方信心、提升员工士气、增加组织效率,对此,他给出了降本增效之组织“三减”策略——减业务、减层级、减岗位(下图所示)[8]



从以上组织“三减”策略可知,降本不是简单地削减某项开支,而是集中核心资源获取最大成果,将每次投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果,这也是彼得·德鲁克在《为成果而管理》一书中点明的成本控制真谛。比如:

  • 减业务,就是主抓高产出的核心业务,把资源用到刀刃上

  • 减层级,通过适度扁平化的组织调整,减少审批流程,精简办事单位,有助于员工更好地推动工作,降低时间成本

  • 减岗位,将可合并的岗位直接合并,或者看情况采用灵活用工,降低人工成本


除此以外,人才战略及组织管理专家何欣还给出12项降本增效的建议,他在《人才战略:首席人才官的人才经营、业务伙伴与后梯队时代》一书中提到,企业可以通过改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方式,降低成本的同时保证业务正常推进,也就是说“提升生产力用自动化,改变生产关系用外包”[9]



尤其在大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企业更需要改变“线性”的传统管理方式,转变为“集约化、灵活性”的敏捷性组织,借用数字化和自动化工具来提升生产与管理效率,借用人力配置重组来聚焦核心业务,降低用工成本与合规风险,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企业推行数字化转型、采用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的原因。


客观来说,企业为了快速应对市场变化与业务调整,免不了裁员的纠结考量,这种操作实属无奈之举,本身无可厚非,但企业若想贯彻降本增效,恐怕不是一味裁员就可实现的。


唯有着眼于组织整体进行优化,拉通上下意识,将员工视为可调整的价值变量与资本,而非单纯的成本,才能联动上下共渡难关,共享经营果实。



参考文献:

[1]大裁员影响产品研发测试,理想汽车召回部分被裁员工|界面新闻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0925084177513928&wfr=spider&for=pc

[2]今年APP崩溃至少14起,宕机真的不可避免吗?|CDCC

https://mp.weixin.qq.com/s/8RywtzFwlpHLwzFdV4liAg

[3]新机遇:大厂裁员背后的周期律|首席商业评论

https://news.iresearch.cn/content/202204/427530.shtml

[4]特斯拉、大众、广汽本田、理想等相继“动手”,车企掀起“裁员潮”|华夏时报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9738606712711617&wfr=spider&for=pc

[5]《2023年中小微企业经营状况与数字化转型调研报告》|腾讯研究院

https://mp.weixin.qq.com/s/S1YUN7iinnGai0daZO3Uiw

[6]《财政科学》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专题调研|超预期因素冲击下的企业人工成本变动趋势研究

https://mp.weixin.qq.com/s/qiHHNNqpVC_1_7GQHpoOcA

[7]斯坦福大学:高科技公司盲目裁员危害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