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首页 善世研究院 最新活动及公开课

团队动能引力场:从“要我做”到“我要做”-善世研究院

日期:2024-03-20

时不时会听到管理者表达管理困境,其中一项便是:下属怎么总是不能主动站在我的位置上思考啊。这样的场景,相信许多管理者并不陌生。是不是时常有种孤独的感觉:自己背负了许多,推动着团队日复一日的按部就班却难以带来突破。


我在企业工作时也有深切的体感,领导者们会常常喊出站高一层去看问题的号召,但收效甚微,下属们依然停留在既有的范畴里,也止步于现有工作的完成度。对于大部分职场人来说,这是一个知道却难以做到的问题。


最近读《老子》,再结合高管教练的经验,我有了新的启发,本质上这是“要我做”还是“我要做”的团队动能问题。我们从管理者和下属的两个角度来分析。



一、何为好的领导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悔之」


老子说最好的领导,是没有存在感的领导;其次是下面的人都亲近赞誉的领导;再其次是受人们敬畏有威严感的领导;最差的则是被轻视羞辱的领导。初看老子的论述,会觉得这可太颠倒认知了,没有存在感的领导怎么可能是好领导呢?无所作为吗?


仔细想来,这是更为高妙的领导风格。什么情况下下属会产生领导不存在的感觉呢?那恰恰正是“这刚好就是我自己想做的事”的时候。当主动性产生并与任务契合之时,员工并不觉得这是领导下达的指令,反而是自己的内驱动力。这时,管理者的领导力依然在,只是那个管理者的角色与面具消失了。


曾经听过一位教育专家谈到他的家庭教育,当问及如何培养一个出色的儿子时,他说:我儿子每一步都朝着我设计的方向走,然而和大部分家庭不同的是,我儿子每走一步,都觉得这是自己的主动选择,而不是家庭的要求与期待。


这就是最好的“我要”和“要我”的区别啊,一种是“我主动”的选择,另一种是“不得不”的任务,可想而知效果会大相径庭,最起码会减少许多不必要的内耗。生活如此,职场亦如是。


但对管理者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心智挑战。问问自己,你是想做那个去除小我,让事情更容易达成多赢的管理者,还是想做一个获得赞誉、抑或让大家都望而生畏通过控制达成事情的管理者呢?


而从技术角度,管理者又如何让下属更加主动呢?我们尝试从下属角色去同理与体验。



二、何为下属的动力


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和我有什么关系?做好了这件事情对我有什么收益?


这些下属的内心声音都是关于动机的问题,是隐藏在行为冰山下面的不可见部分。这也是管理者需要用教练领导方式帮助员工去探寻的部分。


有些员工具有清晰的长远的个人目标,管理者的任务便是帮助他们找到个人目标与公司目标的契合点,这会是最大的内在动力源。而有些员工的个人战略性、独立思考性尚未开发,那么领导者则需要帮助他们寻找属于自己的职场北极星。如果他们觉得大海茫茫并不确定,那也不要紧,也许某一位榜样级别的人士,一种可以具象描述的工作生活状态,都可能成为大海中的灯塔。用灯塔牵引着他们,让灯塔成为他们内在渴望靠近的光源。


有了北极星,接着就需要有仪表盘。仪表盘是让他们更高效靠近光源的能力。通过主动地做事情,在事情中去修炼那些北极星所需要的能力模型。比如有人渴望成为一个思维敏捷、结构性强的果敢高管,那么便可以引导他在日常中主动创造工作机会,多用逻辑层次思考、提问、解决问题,多涉猎不同的知识结构得以让自己触类旁通形成敏捷的思维,多去发现第一性原理以让自己的决策更接近底层。


最后是,将自利与利他结合起来。从人性的角度讲,我们总不愿意吃亏,总希望自己是获利的一方,而从企业的角度讲,一味地要求员工压抑个人需求也是不持久的。自利与利他的平衡是需要学习的。就像打球是双方互动的结果,不妨自己先做发球的那个人,你会发现当你打出了你的价值贡献,对方也会给你相对的回应。只有打出去了,才会被看到。


帮助员工找到自己的北极星、看到他们的价值,给予相应的回应。

做一个太上的领导者。



点击阅读更多文章:

【开年重磅课程】引导助力问题解决|广州·3月25-26日

【深圳见】Impactful CSA国际引导师认证(初阶)·4月20-21日-善世研究院

【课程回顾】CSA认证引导培训|成都-善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