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首页 善世研究院 最新活动及公开课

【开年好文】职业发展的加减乘除-善世研究院

日期:2024-03-04

新年伊始,我们为自己和他人送上祝福,希望事业成功。而“事业”,它究竟是什么?从古汉字的源头看,“业” 最初描绘了一手持工具耕种的场景,业字的本义指人们从事的劳动。我们可能还会听到“业力” 这样的说法, 这里的业,则强调了意图行为和其结果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这样一来,我们便可为事业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事业不仅仅是个人或集体在某一领域的长期追求和努力,同时也是内在修为和个人成长的体现。

我们通过事业找到自己。而今天我想聊的是,如何通过职业生涯,靠近那个理想的自己。

用最简单的运算符模型 评估自己的职业发展

我有进行自我规划和复盘的习惯,在过去的职场生涯里,我尝试找到自己的方法,自己定义问题,自己去寻找答案,而加减乘除这套最简单的运算符最终演化成为我的评估模型,也成为了成长的指南。在足够长的周期里,我审视自己,究竟有哪些要素需要增加,减少,去除,跨越。

为什么需要加减乘除呢?如果我们是个容器的话,那么我们可以是有容乃大的。而一个固定的容器,容量总是有限的。一个有容乃大的容器,是活的,是生长的,是流动的。

我们的知识在增加,技能在添加,我们给自己塞各种各样的资讯,这个过程,就像是app的装载过程,我们通过装载来处理各种事务,它就像加法。随着时间推移,我们发现容量不足了,这时我们需要卸载掉一些程序,打破已有的容器壁垒,这个过程就像是减法和除法,是清除垃圾和障碍的过程,背后是自己心智模式的升级。而乘法是什么?乘法就像是在系统升级后的跨越,可以轻盈地装下越来越多的东西。

加法——执行力的基础

从员工到老板,我们每个人一天中都需要处理无数的事,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是执行者。作为一个职场人,执行是基础能力,它可以细化为无数的技能、不断叠加,不断优化。而决定执行效果有两大因素,首先是意愿,其次是采取的行动。在过往的职业经历里,我既是上级又是下级,在两个不同的角色中切换,让我对意愿有了更多的理解。作为下级,常常会有被安排任务的情况出现。此时,如果意愿相符,很容易就会服从,并顺利地进行到执行环节。但往往还有很多情况,接受任务的时候一脸懵,那么这个时候,考验的便是服从力了。服从指向的是理解力,也就是一个人是不是有足够的理解力去成就公司的战略选择。哪怕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储备还无法理解,但也愿意去选择相信更上一层的决定,毕竟在很多时候,视野的盲区不是靠想象便能突破。有人可能会觉得服从就像是示弱,是一种负担,而恰恰相反,服从力高和能力足够强的人,能够化被动为主动。

其次是行动。决定执行力优秀与否,在我看来是一种能否在重复中刻意练习的能力。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工作内容中有很大比重是重复性工作,有些人会打趣自己是工具人。而究竟是工具人还是创造者,取决于自己。我目睹了一些同事们在看似枯燥的工作中成长的过程,除了坚韧的品质之外,还有一个技能,便是刻意练习。

有本书《刻意练习》提出一个概念:刻意练习不只是努力+重复,而是有目的的练习+正确的方法。首先是要拥有成长型思维,如果将“无聊”的工作看作是训练自己能力的机会,那么工作的价值感也就产生了。此外,可以寻找一名导师帮自己制定目标和拆解步骤。但实际上,导师也不一定非得存在,因为自己也可以成为自己的导师。书中就提到,《穷查理智慧书》的作家富兰克林就是采用自我训练的方法,刻意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他摘录《观察家》杂志的高质量文章,并用最为接近的方式重写句子,写完后将自己的文字与发表的文章对比,必要时纠正自己的版本。第三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即要3F创造有效的心理表征。第一个F是专注,第二个是反馈,第三个是纠正。所以,当我们在工作时,可以主动创造反馈的机会,并及时调整,将会越来越靠近目标。当刻意练习成为人生常态时,会带来更多自愿选择和满足感。


减法——觉察与扩容

但是,随着自我和外界的要求越来越多,有时候会产生焦急的情绪。有点像手机加载了过多的程序跑不动了,这时候,需要做减法了。

察觉到自己开始焦虑了,是第一步。心的觉察帮助我们看清干扰的要素,把各种消耗得以一一清除。《功夫熊猫》里的乌龟大师说:你的思想就如同水,我的朋友,当水波摇曳的时候你很难看清,不过当它平静下来,答案就清澈见底了。

通过觉察,目的是进入到一种松弛而有力的状态。但松弛不是松垮,而是一种放松的,有力的状态。因为没有得失而松弛,因为专注而有力。

要做减法,打破自己的屏障,还可以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圣经说:拥有=被拥有,佛家说所知障。传统的东西都指出我们的现有认知是限制我们继续往前走的障碍。要突破这个障碍很不容易,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人们对已经拥有的东西估值更高,也就是我们很难放弃自己的想法去承认自己想法之外的其他认知。而读书能带来谦卑,那些历经了时间考验的经典,那些经过作者深思揣摩提炼出来的思想,会让我们感受到世界之大,人的多样与复杂,从而感受到自己的渺小。这种渺小让我们愿意去臣服,愿意去相信,也愿意去努力。其次,读书能让我们减少二元对立。在某一个认知阶段里,我们很轻易地非黑即白。而往往对立观点的产生,是因为我们自己的结构和层次还不够清晰。最后,读书和交流确实能让我们减少困惑,让我们内心开始变得灵活,知道殊途同归,不再固守一方。

除法——消融对立

如果问我,最想要去除的是什么,那么就是消融对立。好、坏、对、错、是、非,是我们常有的判断标准,我们的情绪往往产生于现实与期待的标准有所冲突的时候。然而,好坏对错是非一定是对立的吗?它们一定是绝对的吗?他们看似矛盾的,但却是一体两面,是可以共融的。

我们时常会有些坚持,但当局者迷,当局者有时候会以为这是自己的信念,而局外者会看到,这其实是执念。我执是什么,很多时候我执就是错误地把工具当成目的,始终执着于工具。工具是服务于目标的,工具是可以变通的。想通了这一点,有许多判断标准,也就有了上下浮动的空间,不再是非黑即白了。一旦判断有弹性,心的容量弹性也上来了。所以,珍惜生命中出现的那些让我们不舒服的人和事,让不舒服伤害自己,还是让此刻的不舒服成为之后的舒服,这不是人与事决定的,是由我们自己定义的。

中国传统会提到一个词,叫“留余”。当发现向外的索取和物质的积累是一件没有止境的事情之后,会慢慢回到自己的内心,而因为拥有一个独立的精神空间,会带来不对立的态度,以及凡事都留有余地的从容。而这种内心的踏实感,它能帮我们稳固自己的状态。

乘法——看穿事物本质,跨越的能力

历史上的每个时期,都不乏有跨界的人与事。

达芬奇曾在给一个公爵的求职信里说,我能制造桥梁,也能制造军事设备,还能设计地道和船舶,会设计房屋,还能做雕塑,绘画方面也不错,对了,还能给您铸造铜马。马斯克不仅是特斯拉和spaceX的创始人,还通过收购推特进入社交媒体行业。无论是马斯克还是达芬奇,在做不同事情的时候,没有变呢?有的,一定有变化的部分。但更重要的是他们那些不变的地方,一种可迁徙的能力,也是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

如果去观察那些优秀的人,会发现他们身上都具备这种特质,让他们穿越变化的时空,也能跨越众多的领域。

如何做到呢?

  1. 理解基本原理:深入学习和理解一个领域的基本原理是理解更复杂概念的基础,所有更复杂的时间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的。

  2. 跨行业跨学科学习:以开放的心态涉猎不同的学科和领域,能帮助我们理解不同领域的相互联系,交叉学习不仅增强对单个概念的理解,还能在不同领域找到创新的连接点。适当使用质疑和反思来探究更深层次的意义,用逻辑推理帮助我们在复杂信息中找到清晰的道路。

  3. 构建模型:将复杂的现象抽象成模型,是一种更有有效且节能的知识吸收和存储的能力。

开年之际,我们可以尝试用这个简单的运算符模型为自己做一个计划,分别设定增加、减少、破除、跨越的目标。让我们自身这个操作系统不断地升级,越来越靠近那个理想的自己,职业生涯的发展随之而来。

心上学,事上练。


【END】


点击阅读更多文章:

快来!打开你的龙年工作锦囊!-善世研究院

【广州见】Impactful CSA国际引导师认证(高阶)

【成都见】Impactful CSA国际引导师认证(初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