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首页 HR

核心观点|《2019中国连锁零售业人才供需及新职业新岗位发展研究报告》,灵活用工未来如何发展?

日期:2020-03-12

日前,德勤与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联合发布了《2019中国连锁零售业人才供需及新职业新岗位发展研究报告》。其中提到,大数据分析、运营管理、全渠道销售、数字化营销和客户关系管理,或将成为连锁零售行业未来的五大新增职能。而仓库管理、物流计划、门店支持、财务分析和IT系统支持等职能,则可能被智能技术替代。

在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连锁零售企业对于不同层级岗位的人才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高层管理岗位的核心能力转变为整合资源能力,除了协调内部资源以外,还要敏锐洞察行业的发展趋势,成为团队外资源的开拓者。比如,2015年永辉超市入驻京东到家,较早地实现了实体零售到线上渠道的拓展。而中层管理者需要更强的数据挖掘能力,基层员工则需专注于满足客户体验与提供服务。

在招聘方式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尝试灵活用工的方式。灵活用工可让企业根据需求的峰谷期制定不同的用人计划,从而降本提效。

本报告核心观点


未来五年,多项新兴科技将出现高速 增长并获得广泛应用,以数据、算法 和计算能力为关键要素的核心科技与 
零售产业不同环节的融合加深催生出 越来越多具有实用性和专业性的零售 科技,也使得零售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向着更加 智能化、普及化和深度一体化的方向发 展。
组织的活力是连锁行业变革的要务 之一,构建敏捷组织是大势所趋, 这种弹性的组织根据客户、产品或 是市场的需求成立团队,由相关领 域专家带领,拥有明确的团队任务 和强有力的团队负责人、高度的授 权、强大的沟通能力、以及快速的 信息流,能够推动技术应用的孵化 和产品的快速迭代。
零售业的发展使数据应用能力在连 锁行业人才能力体系中的作用越来 越大,连锁行业未来可能新增的职 能基本上都以全面数字化为核心展 开,企业在新增职能中培育数字化 的基因将逐渐影响相关岗位设计。

通过估算推测,目前零售业的人才需 求总量每年为534万,尤其对基层的门 店管理岗位需求量很大,而全国开设 连锁经营管理、工商管理、市场经销 、物流管理、会计、电子商务等商科 专业的在校生总数约为500万人(仅含 高职和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工作与 专业相关度约为66%,一年内的离职 率约为40%,人才供给数量乐观估计 每年有57万人,人才缺口至少为477 万人。人才供不应求是连锁行业的现 状。

在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企业对于不同层级的人才所需提升的岗位能力各有侧重。高层管理岗位的核心能力是 整合资源能力,中层管理者需要更强 的数据挖掘能力,而对于基层员工来 说,满足客户体验与提供服务成为了 最受关注的能力项。

针对招聘难、招聘贵,连锁经营企业已经开始思考灵活用工等新型人才招聘方式。连锁经营企业的淡季、旺季 相对明显,灵活用工的出现能够解决 企业的工作量波动,从而实现成本的 节省。作为主流劳动力的千禧一代, 对于灵活就业的接受度高达84%。我国的灵活用工虽然没有像部分发达 国家一样完全的体系化,但是随着灵 活用工的形式逐渐丰富,普及率的逐 渐升高,对于连锁经营企业来说具体 未来的发展方向可以是思考哪些岗位 可以使用灵活用工,区分界定灵活用 工和正式用工人员的工作内容。

大部分连锁经营企业关注员工的长期 发展,希望能够优化员工的人才培训 体系来提升员工的专业能力。目前比 较常见的是为员工提供针对特定职能 和岗位的专业技能培训,此外,一些 业务相对复杂的大型连锁企业也建立 了属于自己的企业大学。对人才进行 多方位的培训,如中高层领导力课程 和数字化人才培训。在数字化驱动连 锁经营企业改革的今天,为员工设计 一套多样化、多层次的培养方案将更 符合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路径。

保持有竞争力的薪酬给付水平一直是 连锁企业用于人才激励的常用方式。调研发现,64.37%的企业正在实施 或已经实施重新设计薪酬固浮比,调 整浮动奖金比例,使之挂钩公司及个 人业绩表现。大部分连锁经营企业开 始关注员工的培训发展, 不仅仅希 望增加吸引人才的筹码,同时也起到 保留人才的目的,与人才建立长期的 相互发展关系。

未来校企合作将成为连锁行业人才发 展的重要途径。报告总结了企业与院 校开展校企合作中的六大关键要素:明确各方需求实现互利共赢、制定兼 顾稳定性与灵活性的培养计划、创新 丰富培养方案、做好培养过程中的评 估工作、为学生提供多元发展道路、 人才培养模式适应数字化转型需求。与此同时,企业若能利用各类外部资 源,布局人才发展生态链,进一步拓 展校企合作的深度,将会大有裨益。

展望未来,HR的自身转型也将从传 统的分模块工作模式转向职能整合和 数字化体系建设模式。连锁行业将借 助数字化能力高效整合人力资源体系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借助数字化 的技术和思维,构建以“员工为中心” 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同时,未来工 作模式也将发生变革,数字化发展趋 势将引发部分岗位的调整甚至消失, 有些新的岗位将会出现,人与机器组 合、全职与临时工组合抑或是众包机 制,正在塑造着新的劳动力群体;远 程办公、弹性工作制、灵活用工在技 术与业务深度融合的未来也将成为可 能。

灵活用工的挑战与发展


根据调研发现:围绕着连锁企业的组织与职能管理的变革,尤其是管理岗位职能的变化,连锁企业在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方面(包 括灵活用工的打造,以员工为中心的培训体系,重塑激励方案等)也有较多的变革措施:

灵活用工现状

由于出生率的连续下降以及技能短缺的 日益严重,目前劳动力市场的规模也正 在收缩,许多企业陆续出现了招聘难的 问题,其中也包括了连锁经营企业。
德勤的2019全球人力资本趋势调 研发现,全球45%的受访雇主表 示目前他们确实在填补空缺职位方 面遇到了困难, 而在规模超过250 人的公司中, 这个比例甚至到达了67%,是2006 年以来的新高。

工作模式变革的话题悄然兴起,人工智 能与人工相结合,临时工与全职工的组 合,目前一大逐渐成为主流的用工方式 便是灵活用工所代表的非传统劳动力。灵活用工的类型多种多样,比较常见的 有外包团队、合同工、自由职业者(核 心员工以外的劳动力,通常按照小时、 天等时间单位支付工资)、零工(按任 务付费)和众包工(外包网络)。德勤 研究发现,非传统用工的参与人数正在 逐渐扩大,以美国为例,预计到2020 年, 美国个体劳动者的数量预计将翻三番,达到 4200万人。在欧盟,自由职业者也是增长 最快的劳工群体,其数量在2000 至2014 年 间增长了整整一倍。

虽然灵活用工在全球已经成为了主流趋 势,目前在中国的覆盖率仍然不高。根 据CIETT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在中国灵 活用工占比仅为9%,这数据不到同为 亚洲国家日本的1/4。灵活用工在中国 还有着比较大的开发空间。

虽然目前的占比仍旧不高,但是根据官方数据显示,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灵活用工人数自2013年来在逐步提升,到2018年底已经 增长至128万,官方预测也显示这个数字在未来还会不断增长。

求职者观念的转变也为灵活用工的发展带来了更多希望。根据德勤最新对于千禧一代的调研发现,在包含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 求职者灵活就业的意愿度更高。

尤其是作为主流劳动力的千禧一代,对于 灵活就业的接受度达到了84%,认为零 工经济可以满足他们在希望的时间工作 以及可以帮助更好地实现工作生活平衡。

就连锁经营企业来说,灵活用工的发展 潜力更是巨大。对于连锁经营企业来说, 除了招聘难,目前还面临着用工成本上升 的考验。

目前,针对招聘难、招聘贵,连锁经营 企业已经开始思考灵活用工的工作模 式。德勤研究发现,目前我国灵活用功 市场比重前五名的行业中,零售百货、 服装/美妆及餐饮行业中大部分也都归 属于连锁经营行业,且随着未来零售趋 势的加深,连锁经营行业也在逐渐互联 网化,因此这个比例还存在着上升空间 。

连锁经营行业是具备使用灵活用工机制 土壤的。连锁经营企业的淡季、旺季相 对明显,工作量波动大,而灵活用工 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解决企业的 工作量波动,从而实现成本的节省。目 前,连锁经营企业灵活用工分布最大的 岗位是大型商超百货的促销员及导购 员,临时的促销员及导购员也是目前一 些连锁经营品牌针对人流高峰的销售旺 季人员不够所采取的主要手段。除了淡 旺季,在平日,一些连锁便利店等也偏 好通过招聘兼职工,尤其是兼职收银来 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

而除了一线门店,由于数字化趋势加 深,未来零售的崛起,连锁经营行业对 于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步扩大,对于 连锁经营企业来说要招聘专业的技术人 才、数据人才和互联网公司相比存在一 定的难度,通过灵活用工聘用顾问专家 会是更好的解决对策,因此在技术人才 的灵活使用上,连锁经营企业也存在着 较大的需求。

存在的挑战

尽管灵活用工可以为企业带来很多的便 捷,但是灵活用工目前还没有大规模地 覆盖主要是由于在机制上目前仍旧存在 着一些较大的挑战。

对于企业来说,灵活用工存在的首要挑 战就是流动性大、人才流失率高,由于 灵活就业人员对于企业的归属感低,同 时灵活用工的约束力比起传统用工方式 也要相对较低,因此灵活就业人员的流 动率会更高。其次灵活用工同时面临着 到面率及到岗率低下的问题,本身灵活 就业的应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招聘难、 用工难的问题,但是由于到面率及到岗 率的低下,很大程度上会为招聘带来其 他方面的挑战。

灵活用工对于企业来说最大的问题在于 管理难上。

这一部分的挑战首先体现在灵活用工的 保障机制上,尽管目前求职者的意愿度 较高,他们面临的挑战较为严峻,最 大的挑战就是制度上的保障。目前我国 没有相对严格的制度来对灵活就业人员 进行权利权益的保障,尤其是在社会保 障方面,灵活就业人员大部分不属于雇 佣员工,无法享受法律所规定的企业为 员工提供的社会保障,包含养老保险、 失业保险等在内。而对于企业来说由于 企业边界模糊化,当雇员的作业空间不 再固定时,企业面临着如何认定管理工 时、防止消极怠工等问题。工伤的认定 也是企业在采用灵活用工时比较容易遇 到的挑战,由于工伤认定的条件为“工 作时间、工作场所、工作原因”,一旦 出现对于工作时间、工作场所范围的扩 大,容易加重企业责任。

在灵活用工的员工管理上,尤其在工作 表现的认定上,针对灵活就业人员企业 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德勤调研发现, 大部分企业要么管理非传统员工的方式 不太完善,要么只有很少或根本没有管 理非传统员工的流程。一些企业在岗位 设计方面也会存在对于工作内容的模糊 界定,对于灵活用工人员和正式员工之 间工作内容的模糊界定对于工作表现的 认定也可能会带来一些风险。此外,由 于大部分连锁经营企业针对临时工是没 有具体的绩效考核指标的,容易出现消 极怠工等现象,同时加班时间确认的界 限也相对比较模糊。

其次是灵活就业人员的发展机制上也存 在着挑战。由于灵活用工在一定程度上 意味着中短期的合作关系,企业往往 不会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职业发展规 划和对应的职业培训,对于灵活就业人 员来说未来的发展路线并不明朗。有调 研发现,相较于全职人员喜欢连锁经营 行业工作原因集中培训体系完善,灵活 就业人员主要的不满集中在培训体系不 完善、晋升速度慢、福利待遇低这些方 面。对于企业来说,企业也希望通过培 训提升雇员的能力来建立完善的人才体 系,而灵活就业人员长期没有技能、专 业培训也会为企业带来岗位匹配度低等 问题。

不仅如此,由于目前灵活就业在我国没 有得到大范围的推广,灵活就业人员社 会认可度低,甚至是家人不认可的现 象,这个问题在连锁经营行业的大部分 灵活就业岗位上也不可避免的会发生, 长期不被理解,又缺乏职业安全感可能 会降低灵活就业人员的求职意愿度,对 企业的认同感也会下降。

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的灵活用工虽然没有像部分 发达国家一样完全的体系化,但是随着 灵活用工的形式逐渐丰富,普及率的逐 渐升高,依然不失为连锁经营企业针对 招聘难、招聘贵的解决方案。
在未来,连锁经营企业想要继续发展灵 活用工,有些问题必须要进行思考,比 如如何在正式用工和灵活用工之间设 计分配工作内容,如何吸引愿意灵活就 业人才,如何为此类人才提供基础保 障,并帮助他们融入企业提高工作效率 等等。

德勤研究认为,企业首先要将灵活用 工上升到企业战略层面上进行思考和 发展。

正如德勤人才趋势研究的发现,尽管在 调研中有41%的受访者表示他们认为 如何充分利用非传统劳动力非常重要, 但大多数企业只是将灵活用工配置视为 事务性的解决方案,而不是战略层面重 要的人才来源。在调研中,仅有8% 的受访者表示已经建立了管理和发展非 传统劳动力资源的流程。事实上,研究 发现,灵活用工的使用真正的战略意义 更大程度上是在越来越难找到传统的正 式员工的劳动力市场上,将合适的人才 适时地配置到最需要他们的地方。连锁 经营企业的人才招聘不仅在于要招到人 , 更重要的是招对人的同时建立自己的 人才库。企业需要先真正认识到灵活用 工的重要性和战略发展前景,才能在此 基础上去解决更多务实的问题。

从人才战略角度进行分析,对于连锁经 营企业来说具体未来的发展方向可以是 思考哪些岗位可以使用灵活用工,区分 界定灵活用工和正式用工人员的工作内 容。建立人才库,储备大量灵活就业人 员,与部分表现优秀或者具有特定技能 的灵活就业人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 有需求的时候优先聘请此类人才,同时 也可以在人才库中随时找到真正与岗位 适配的人才用以解决匹配度低等问题。

目前市场上也不乏一些灵活用工保障的 解决方案,来帮助企业实现灵活用工, 解决用工难、招聘难的问题。

一个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目前比较主 流的方式之一,就是通过外包服务实现 灵活用工。德勤调研发现,在采用外包 服务进行非传统劳动力使用的受访企业 中,53%获得了组织绩效提升的正面 影响。外包服务可以帮助企业解决法律 等问题的同时给予灵活用工人员一定程 度上的保护和保障。

一些帮助企业解决非传统劳动力的管理 工具也在不断完善,一些知名的人才管 理工具也在加入其中来帮助企业有效利 用灵活用工市场。2018年,Workday 收购了零工工作平台RallyTeam。同 时,ADP 收购了WordMarket,该公 司作为领先的零工工作平台加上此前收 购的平台,可以为企业针对灵活就业人 员提供实时支付和基于现金的支付解决 方案。一些其他的管理工具平台诸如 SAP,也都有所行动,推出了相应非传 统劳动力管理工具,力图填补灵活用工 市场上的空缺。

连锁经营企业在灵活就业人员的利用上 未来的可能性也是多种多样的,而形成 良好的灵活用工运营可以帮助企业切实 解决用工难、招聘贵等现实问题。


版权信息 | 来源:海因科技 。本文由海因科技编辑发布,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如有疑问请联系后台。